
最近一直关注免疫荧光,几个问题问一下:
第一:tritonX-100破膜的原理到底是什么,我以前看过的资料是它是个脂溶性的东东,可以溶解细胞膜和核膜的脂质,从而形成孔洞,让抗体进入,所以有人说tritonx-100又叫打孔剂。一般用0.3%的浓度,PBS稀释。
但是总有人问我,如果是膜蛋白染色,破不破膜?
如果是膜蛋白,要看抗体和抗原的结合位点,如果是跨膜蛋白的话,其结合位点在胞内段的话肯定是需要破膜的。
根据上面的理解,破膜并不会对蛋白造成影响,只是溶解了脂质形成“孔”。
所以我觉得如果条件允许,常规每次都破一下,还是很好的选择。
你的理解是什么呢?
第二:二抗封闭原理的问题。
上一抗之前都要用二抗来源的血清封闭,那么封闭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看资料说是封闭样品中能够与二抗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位点,降低非特异性显色。用的封闭液是二抗来源的血清。
我的理解:二抗也是抗体,通常用的是说是和一抗的fc端特异性结合的IgG。
如果是减少非特异性结合的话,那么应该是二抗能够跟样品中的某些东西反应,而二抗来源的血清能先进行阻断。
我的问题是:样品中到底是什么物质,可以和二抗来源的血清中的什么物质,进行结合从而阻断。(即样品中,和二抗来源的血清中,分别是两种什么物质发挥作用);
但是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大家一般多用的是BSA封闭,BSA叫做牛血清白蛋白,他是如何起到封闭作用的呢?
第三:最近做免疫荧光,一个不该在细胞核表达的抗体总是出现细胞核的非特异性染色。
本来我怀疑是抗原弥散了,但是细胞是固定过了的啊,而且同样的方法染色另外一个胞浆表达的抗体,就没有这个问题。
白死不得其解,快要愁死了。
谢谢,请大家指导!
@wh2008
@byd123
@skyskytotop
@甲醛
@多聚甲醛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0人

